第三章
21.简述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答:精细而知足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不仅是生产生活计划的周密,资源的节制,而且包括择优生产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这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磨炼出的可贵意识,积累的可贵经验
22.我国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国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仪式三个方面。把以上三方面定义为文化,能使居室因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而变得与众不同。
23.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的文化含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的文化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①确定居室周围边界的院墙。②家庭与社会联结的通道,居处的入口、院门,必是神灵的把口。③庭院。是院墙与居室之间的空地,是人神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场所。④居室。居室建造、使用的两个原则:一是睡处,二是接神、待友、议事的公共空间——正房。
24.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房屋寄托着人们的幸福与希望和生命的安全感,因此,建筑居室的各种仪式应运而生,居室文化在各种建筑活动中显现出来。一是选址仪式。遵循宫廷、官府、寺庙的“子午向”(即坐北向南)稍偏一些定位,象征着一种社会秩序,表现一种人生哲学。二是上梁仪式。梁是房子的心脏部位,关系全家安全,因此要举行带有浓厚信仰色彩的答谢馈赠仪式。三是房屋落成后的贺新房仪式,这是与古老“避煞”信仰有关的表现。四是放置祖传家具的仪式。五是祭祀家神灶王的仪式,祈祷丰衣足食全家平安。六是搬迁仪式。从前中国人盖房子就扎了根,不轻易搬家,除非万不得已。因之,搬家就成了免灾仪式。
25.在传统住宅中,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为什么?
答:在中国传统住宅格局中,以四合院为例,正房建筑高于、大于侧房,是家长住处,又称堂屋。犹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明堂,后称正殿、大殿。在一般民居中,正房是家庭议事、待客、举行红白事仪式之处。正房之中间一间(中堂)供奉神灵祖先。它把家庭、祖先、历史、社会和国家联系起来。因之正房是最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地方。
26.我国节日饮食有哪些讲究?
答:我国节日饮食有两种讲究,一是行为上的讲究,民间节日饮食强调全家聚坐并有相应的祭祀仪式,也就是强调团圆与敬祖尊神。二是观念上的讲究,重视取吉利,如春节年夜饭要有剩余,称“留余头”。做菜要有鱼有鸡,表示“吉庆有余”。上菜要有十二种,表示对来年十二个月的祝福等。
27.服饰的形制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一是衣着。最基本的是上、下衣,其次是鞋、袜、帽。二是附属装饰品。如发夹、簪、钗、耳环、项链、胸花、手镯、戒指、脚环等。三是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画眉、描唇等。四是带有装饰性的所佩带的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如佩刀、背兜、提包、折扇等。
28.概述我国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有哪些?
答:我国交通行旅文化,表现了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文化心结,这主要表现在:①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最初的交通设施是陆路,它是人类沿着狩猎、采集的固定路线开辟的。《周礼》把大小道路按其宽窄分为五等:“径”、“畛”、“涂”、“道”、“路”。古人还把环境地貌不同的路加以区分,山野田间之路叫蹊、畛、阡陌等。城邑之路称街、衢等。秦统一后,推行车同轨制度。②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早期运输以挑为主,后来又有抬,进而骑牛骑马。东北赫哲族用狗拉爬犁。传说黄帝发明了车,商周时车的制作已相当进步。到封建社会,车的使用有了等级制度。春秋时期出现舆轿,魏晋时舆轿是统治者的日常代步工具,明清后分官轿与民轿。桥的出现解决了河道对径路交通的阻隔,它在交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③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与传承。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行旅行业增加,分工渐细,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的一些行规、禁忌、技艺等行业习俗。行旅规矩:出行要祭路道神或祭祖先,启程要选定吉日,吃吉利饭,放鞭炮等。行业范围:浙江一带水多,以摆渡为生的船家其经营对象主要是当地人,不收船费,春秋两季到河岸农家收一定数量的粮食,多少不限。外地人过河给钱给物均可,不给也不强求等,这是传统互惠行为的表现,也反映了我国人际关系的温厚。信仰禁忌:船家造好船要谢鲁班继之燃放鞭炮送神,而后新船下水。航行间同行各船要保持沉默,以防出言不吉。船行中有鱼虾跳上来要把它们这些龙王亲戚放回水中,以免惹祸。行业技术:如轿夫抬轿后边人看不到路,因之常需前边轿夫喊叫提醒并以喊叫作答,前呼后应。总之,中国交通行旅的习俗反映了人们离家外出的不安全感和对自然神的敬畏心理。
29.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互助,无报酬的劳力畜力支援或换工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互赠农副特产调剂余缺。三是公共地的建设实行民主制,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30.传统中的社区组织是怎么组成的?
答: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地缘的家族组织往往结成社区群体。他们以某一地方圣地或社区内的农贸集散地为中心,以若干相毗连的自然区划为范畴,形成了历史上较大的社会活动。比起家族组织和地缘组织,这种社区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带动了中国传统生活文化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m.jschunxue.com/